当前位置:
首页 > 工作动态
重塑机构职能体系 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全力打造“优编强镇”济宁样板
发布日期:2023-12-01 19:46 信息来源:济宁市机构编制网 浏览次数:

市委编办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深入开展乡镇(街道)赋权增能减负,全面重塑机构职能体系,优化编制资源配置,持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,全力打造“优编强镇”济宁样板。

赋权增能做加法,夯实基层治理根基

强化政治引领。发挥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领导核心作用,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各方面。在全市156个乡镇(街道)建立各级党组织向属地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报到制度,制定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工作规则;加强乡镇(街道)干部队伍建设,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负责人,全面增强统筹领导能力。

科学赋权增效。赋予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对县级职能部门及其派驻机构的考核评价权、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等“五项权力”。强化“下对上”考核权重,乡镇(街道)对县直部门考核占比不低于30%,对派驻机构考核占比不低于60%,真正实现“条条围着块块转、一针带动千条线”。

变革管理方式。在省内率先实行“一分类、两统筹”模式。编制分类管理,即在不突破编制总量、不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前提下,对乡镇(街道)行政事业编制进行分类管理、单独记账。人员统筹使用,即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,允许打破行政事业岗位限制,择优选配素质高、能力强的干部到相适应的岗位任职。机构统筹设置,即打破乡镇(街道)行政事业界限和“七办五中心”架构,在12个限额内统筹设置工作机构。鼓励乡镇(街道)结合资源禀赋、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设置机构,如微山县微山岛镇设立文化旅游服务中心、梁山县寿张集镇设立临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,推动了产业发展。

 

明责减负做减法,理顺县乡职责关系

“权责清单”明晰功能定位。编制公开《乡镇(街道)权责清单》,进一步明晰乡镇(街道)职责,规范权力运行,引导乡镇(街道)依法治理、依法服务;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,合理确定乡镇(街道)经济发展职能,促进城乡结构调整。

“任务清单”明确工作任务。全面梳理乡镇(街道)在党的建设、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职责任务,明确7类192项具体事项作为“任务清单”,构建“照清单履职、依清单办事”的乡镇(街道)履职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,确保乡镇(街道)日常履职有法可依、有据可循。

“属地清单”厘清职责边界。先后三批次出台《县乡“属地管理”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》,共涉及17个领域132个事项,明晰部门与乡镇(街道)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,厘清职责关系。完善交办事项准入和动态管理机制,防止县级职能部门擅自将职责任务压给乡镇(街道)办理。全面清理规范乡镇(街道)的“一票否决”、签订“责任状”和考核评比等事项,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。

 

资源下沉做乘法,赋能乡村人才振兴

精准投放编制资源。近年来,先后向乡镇(街道)下沉事业编制3579名,平均每个乡镇(街道)增加23名。通过公务员考录、事业单位招聘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等方式为乡镇(街道)补充工作人员3921名,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蓄势赋能。实施乡镇(街道)与县级机关“双向”挂职交流,逐步建立党员干部到基层锻炼的常态化机制。

大力下沉执法力量。在全市156个乡镇(街道)统一设置综合执法办公室,打造基层综合执法共同体,代表乡镇(街道)统一行使综合执法权,实现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。推进县直执法人员下沉,统一接受乡镇(街道)领导和管理。在省内率先实行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力量“双下沉”,在司法所统一加挂行政执法监督办公室牌子,着力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。

持续强化民生保障。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全面达标机制,健全完善“中心校”“教育集团”等管理模式,加强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引力度。推进全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11个县市区启动建设18个县域医共体,持续充实基层医疗专技人才。畅通人员交流渠道,医共体内部人员柔性流动、双向交流,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能力不足、引才留才难的问题。

 

创新机制做除法,提升群众工作效能

点单式提供公共服务。设立乡镇(街道)政务服务分中心、服务窗口前移,推进基层高频政务服务、公共服务事项和政务服务人员“双下沉”,打造“一对一指导、手把手帮办、肩并肩服务”的政务服务新模式。聚焦乡村振兴、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,在乡镇(街道)设立为民服务中心,实现村级便民服务点全覆盖。创新委托收件、帮办代办等基层服务方式,实现290项公共服务、行政许可等事项集中高效办理。

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机制。整合网格化管理服务、矛盾纠纷化解调处、政务热线服务等社会治理相关职能,统筹调剂事业编制2334名,在156个乡镇(街道)全部设立“和为贵”社会治理服务中心,一站式受理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健全群众诉求“受理、转办、回访、督办”闭环流程,对各类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一窗口受理、一平台调处、一揽子解决,实现矛盾纠纷“就地解决”。

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力量。将“乡呼县应”事项与“和为贵”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的信息采集系统对接,形成乡镇(街道)呼叫、部门迅速集结、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。建成的“和为贵”调解室吸纳政府公职人员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进入调解员队伍,开展矛盾纠纷化解、法律服务等工作。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,刑事治安发案率、信访总量、诉讼案件收案数量、民转刑案件实现“四下降”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“四提升”。
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